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积极响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号召,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,2025年7月至8月,新乡学院人文学院“普韵融非遗,匠心传万家”推普实践团,跨越河南、江苏、吉林、四川、新疆五省(区),开展普通话推广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。实践团以非遗为纽带,创新语言推广形式,用生动鲜活的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,让语言之美与文化之韵在乡野间绽放光彩。
调研摸底:以钧瓷为钥,打开语言推广突破口
要让普通话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,必先摸清他们的语言“痛点”。实践团刚抵达实践地,便深入农村街巷、田间地头,通过随机访谈、情景对话等方式,细致调研当地儿童的普通话水平与日常语言环境。调研发现,不少孩子存在“能听不会说”的问题——听懂普通话不成难题,却因羞涩不愿开口,方言与普通话切换时更显生硬,这成为推广工作需破解的首要难题。

正当实践成员思索如何打破僵局时,被誉为“火的艺术”的钧瓷进入视野。在与孩子们交流“为什么要学普通话”时,实践团成员指着钧瓷上灵动的“蚯蚓走泥纹”轻声说道:“你们看这些纹路,在瓷器上自由舒展多好看。学好普通话,将来你们就能把神垕钧瓷的故事,讲给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听,让大家都知道咱们家乡有这么珍贵的宝贝。”简单的话语,既解答了孩子们的疑惑,更唤醒了他们心底的家乡文化自豪感,也为普通话推广找到了自然的切入点。

趣味互动:借漆扇为桥,让普通话“活”起来
“要让孩子主动说,得先让他们对‘说’感兴趣。”实践团成员深知,生硬的语言教学难以打动乡村孩子。于是,团队结合漆扇非遗的雅致魅力,设计出“说扇绘扇”“匠人对话”等趣味环节,让普通话学习从“课本里的文字”变成“手边的乐趣”。活动现场,团队成员先组织大家围坐成圈,模拟古代制扇匠人交流的场景,教孩子们用普通话夸赞手中的漆扇:“这漆色像傍晚的晚霞,温柔又好看”“扇面上的花纹又细又巧,真是太精致了”。
从起初的小声跟读,到后来举着手争相发言,孩子们眼里的怯懦渐渐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对语言表达的热情。原本略显生涩的普通话,在描述漆扇技艺的过程中,变得越来越流畅自然。

文化浸润:凭篆刻为引,深化语言学习记忆点
“推广普通话,不能只教发音,还要让语言和文化连在一起。”实践团成员认为,贴合当地文化氛围的推广,才能更有感染力。而兼具书法韵味与雕刻匠心的篆刻技艺,恰好成为理想的载体。
实践中,成员们为当地青少年讲述篆刻的千年历史:“篆刻不只是书画上的落款,更藏着古人的雅致情趣,‘金石永寿’这四个字,就是对它匠心传承最好的形容。”遇到“篆”“刻”“印”等发音容易不准的术语时,成员们会蹲下身耐心纠正:“‘刻’是四声,发音要短促有力,就像刻刀在石头上轻轻一划那样干脆。”边说边模仿刻石的手势,孩子们跟着练习,错了就再来一次,直到每个人都能准确发音,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。在篆刻文化的浸润中,普通话学习也多了一份厚重的记忆点。

青春担当:以文化为纽带,书写乡村振兴答卷
这场“普通话+非遗”的实践活动,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的积极响应,更是新乡学院学子践行青年责任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。在实践团成员看来,普通话推广从来不是“取代方言”,而是“搭建桥梁”——帮助乡村孩子用规范的语言走向更广阔的世界,同时让沉睡的非遗技艺,借助青春力量重焕生机。

“我们想做的,是让乡音和普通话在交流中和谐共生,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人的话语里,焕发新的活力与温度。”实践团成员的话,道出了此次活动的初心。未来,团队还将继续探索“语言+文化”的推广模式,用青年的脚步丈量乡村大地,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更多力量。
转自顶端新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