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州共讲普通话,推广助力乡村兴。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是打破文化隔阂、焕发非遗活力、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。在非遗资源丰富的中华大地上,普通话为传统技艺的跨地域传承搭建起“纽带”,唤醒文化自信、吸引青年参与传承,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,实现“语通心意通、文化兴乡村兴”。
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响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号召,2025年7月—8月,新乡学院人文学院“普韵融非遗,匠心传万家”推普实践团跨越河南、江苏、吉林、四川、新疆等地,开展普通话推广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,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鲜活动能。

图为实践团队员合照
实践团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调研,精准掌握当地群众语言水平与非遗资源分布情况,创新打造“非遗+普通话”特色课堂,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在互动中互促共进。在河南禹州,实践队员以钧瓷的千年故事为引,引导孩子们在讲述中规范语言表达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借助普通话讲解钧瓷背后的文化故事
长垣的“说扇绘扇”活动里,大家一边学习普通话,一边感受漆艺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漆扇的历史
安阳剪纸课堂上,实操体验与语言交流同步推进,让指尖技艺与口头表达共同提升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儿童剪纸技法“镂空”
开封的教学则巧妙融合汴绣、年画等非遗元素,让普通话学习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们正确发音
江苏、吉林等多地也同步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,形成了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借助易理解的食物讲解非遗文化

图为实践团成员耐心教小朋友汉字笔画规范示范

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借助传说故事讲解非遗文化

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们正确的普通话发音

图为实践团成员为青少年讲解篆刻